DT計畫小學堂|0秒看出身體狀況?!指甲洩漏你的身體警訊

指甲就能知其身?誰都能做得到?

分享文章:

就算不是中醫師都能一秒學會的「指甲看健康術」!

中醫有一句話:「肝主筋,其華在爪」,爪就是手指甲和腳趾甲;

意思是說:「若臟腑氣血充足,指甲就會堅韌紅潤、有光澤;若肝血不足,指甲則會變得薄脆易斷、並暗啞無光」。
指甲的顏色、形狀及光澤確實會反映人體的健康狀況。

中醫認為爪為筋之餘(筋為肝的精氣所生,爪的營養來源和筋相同。所謂「爪為筋之餘」,

說明爪也是肝的精氣有關係),筋為肝所主,肝與筋的虛實情況,可以從爪甲的變化反映出來。

凡筋力健壯者,爪甲多堅韌;筋衰無力者,爪甲多薄而軟。

肝排毒功能正常、供血充分者則爪甲透紅光澤,肝血不足則指甲色澤枯槁。

故望診指甲對於判斷肝和筋的生理、病理有一定參考價值。 

▲圖片來源:Now健康
透過觀察指甲的顏色、紋路等變化,就能看出身體潛在的健康危機或病變,
因此,觀察指甲可說是一種簡單又快速的健康自評方法。
月牙
中醫也認為肝腎同源,而指甲上的月牙與腎氣的強弱跟生殖有關係,正常月牙佔指甲1/5,奶白色且形狀明顯的人氣氣循環較佳、腸胃和免疫力也較好,健康男性月牙約0.3公分高,女性略小,面積從拇指、食指、中指等依次遞減,老人也較小,營養不良者則消失。

「月牙痕」簡稱月牙,也叫健康圈,指的是指甲底部長出的白色半月形部分。

正常的月牙通常為6至8個,面積占指甲的五分之一,顏色為奶白色。

月牙如果越少,表示人的精力越差、體質越寒,免疫力也會相對低下

中醫稱為陽虛,陽虛生內寒,故此種寒性體質的人,常常身體四肢會特別怕冷

如果沒有月牙,並不代表身體一定有疾病;相反地,如果月牙較多(如小指頭上也有),或是月牙面積較大的人,

則可能代表體內陽氣過盛,這類人通常臟腑功能比較強壯,但容易有上火、煩躁、易怒,甚至是高血壓、

高血糖、中風等症狀。

如果指甲完全沒有或僅僅有一點新月弧時,這意味著身體疲勞不堪,或正患有病痛。 

一個人的雙手指甲的白色小彎月察看越多越明顯,說明這個人的生育能力就越強,

相反,雙手的白色小彎月察看越少,說明這個人的生育能力就越差。

所以不孕症的患者月牙是一個參考重點,一般性容易受孕患者,雙手只有兩個或者三個指甲有小彎月察看。

像這類的患者,他們的指甲表面,一般也是呈淡紅或者淡白,治療起來算是一般性容易受孕。 

月牙及指甲形狀改變可反映某些疾病,甲狀腺機能異常會導致指甲變黃

月牙變紅紫可能有心臟循環的問題,慢性心臟病及呼吸道疾病患者指尖及指甲易變肥大的杵狀指,

這些在現代醫學上已經有很多統計案例。 

▲圖片來源:早安健康
顏色
指甲本身是透明的,而我們所看到的顏色其實是甲床血液的顏色。當血流出現變化,進而使指甲產生顏色上的改變時,可能也在透露健康上的警訊。

蒼白指甲:血流不足。常見於患有虛冷症狀、貧血的人。

指甲出現乾澀蒼白,有可能是缺鐵性貧血心力衰竭營養不良等因素引起。

另外,若指甲近乎全白同時有深色的邊,可能意味著肝病,比如肝炎肝硬化等。

紅色指甲:營養過剩、紅血球過多。請注意高血壓、心臟疾病等。

黑色指甲:紅色指甲惡化後的樣貌。過度操勞身體飲食過量及肥胖導致血液處於瘀滯的狀態。

黃色指甲肝臟和脾臟功能較弱。也可能是由於香菸中的焦油導致。

黃指甲的形成原因通常較多,除了後天因為抽煙等不良習慣,或接觸帶顏色的物品造成指甲發黃之外,

最可能的原因是真菌感染。真菌感染是最常見的疾病,感染嚴重時甲床受損,繼而會使指甲變厚變脆。

藍色指甲:和蒼白指甲一樣, 血流不足。常見於血液量少有虛冷症狀的人。

如果指甲發藍,很可能是身體缺氧,也有可能是肺部感染(如肺炎),

少數情況下心臟疾病也會導致指甲透出藍色,這和身體缺氧的時候,嘴唇可能發藍發紫的情況類似

深褐指甲:若指甲呈現深褐色,表示可能有體內電解質不平衡,或是腎虛的問題;

尤其當腎臟出現疾病時,指甲根部會有一半的地方呈現毛玻璃的霧白色,

指尖處則會出現一條褐色色帶(褐色弓狀線甲)

▲圖片來源:早安健康

形狀
指甲本身是透明的,而我們所看到的顏色其實是甲床血液的顏色。當血流出現變化,進而使指甲產生顏色上的改變時,可能也在透露健康上的警訊。

有縱線的指甲:常見於腸胃功能弱、貧血的人。

有橫紋的指甲:常見於過勞、感到壓力大的人。出現垂直皺褶可能是代表身體缺鐵,或是睡眠不足,若豎紋一直存在,也可能代表體內器官的慢性病變

有裂痕的指甲:常見於因飲酒過量等導致肝臟功能較差的人。

指甲易斷裂通常又可分為指甲質地偏軟和偏硬兩種,前者多屬血虛體質,需要補充鐵質,可適量補充紅肉、菠菜、牛肉等食物;後者多屬陰虛體質,代表身體有火氣,也就是「肝血不足,陰虛有火」,可適量攝取溫潤身體的食物,例如百合、白木耳、蘿蔔等。

鷹喙形指甲:表示血液瘀滯,也可能是糖尿病等。

湯匙型的指甲:表示血液較稀。請注意虛冷症狀、貧血及失眠等狀況。

指甲有白點:通常是氣血不足,或是缺乏鈣、鋅等營養素,若是數目較多,就要注意是否睡眠品質不好,有過勞傾向。

指甲上出現少量白點,可能是缺乏鈣、鋅或者有寄生蟲病的表現;若白點數量較多,則可能是神經衰弱的徵兆。另外,指甲出現黃斑,可能表示缺乏維他命E,或是淋巴系統、呼吸系統有問題;出現黑斑,輕者可能是操勞過度、營養不良,重者則可能是胃下垂、胃癌、子宮癌的病兆,不可輕忽

指甲凹陷:指甲向下凹陷可能與肝膽腸胃系統有關,人體攝入食物、消化、排泄都在於此,如果消化系統出現問題,甲床的營養供應減少、易使指甲生長緩慢;或者由於代謝廢物排出受阻,指甲失去透明感,變得污濁粗糙,甚至會有凹陷的情形,當然碰撞外傷或是有摳指甲的習慣也會導致指甲向下凹陷。

最好的指甲狀況
1. 甲色健康指甲均勻,呈健康的桃紅色。
2. 甲質堅韌,厚薄適中,軟硬適度,不易折斷。
3. 表面光滑,有光澤,無分層、紋路等。
4. 甲緣整齊,無缺損。
5. 指甲根部半月約佔指甲的五分之一,且以乳白色為宜。
▲圖片來源:早安健康
不同指甲代表不同臟器
雙手的指甲與人體部位存在著一定的對應關係,根據這種對應關係就可以診斷出身體相應部位的健康狀況。 

以上這些簡單就能夠知道健康的好方法,你學會了嗎?

記得再幫我分享和收藏喔!!

參考資料:早安健康、Now健康


案例分享04 瘦了10公斤的小公主
排毒見證
案例分享 Case Studies
32歲 張小姐/158cm 61公斤>50公斤

因為工作壓力造成爆胖,從原本的47kg變成61kg的她
透過DT的幫助,在今年得到了最美好的禮物,
不僅是變瘦,大腿變得又細又長,現在都很驕傲的
可以穿上喜歡的裙子出遊
喜歡上自己的感覺真的很好
滿滿的感動,太感謝DT了

案例分享04 糖尿病患者
排毒見證
案例分享 Case Studies
40歲 余先生/180cm 84公斤

幾乎被醫師放棄甚至被發病危通知的他
從國中以來幾乎就是一個胖子,嚴重的糖尿病
醫師斷言活不過40歲的他
三酸甘油脂超標、嚴重脂肪肝
20年來每天打高單位的胰島素
DT減重計畫後 糖尿病藥物停止用藥
重拾嶄新人生

案例分享05 產後媽媽
案例分享 Case Studies
30歲 產後媽媽 / 160cm 48公斤

一直以來擔任業務的她都是瘦瘦的,
可是因為應酬的關係,造成身體很多過敏和疼痛,
長期的發炎也讓她非常的難入眠,生產後雖然身體恢復得不錯,
但是產後快要一年了肚子還是減不下來,
在嘗試了兩週的體重淨化管理之後
肚子一下子消掉很多,讓她現在出門
所有人都不相信他是一個生過孩子的媽咪
也讓她變得更有自信

案例分享05 麻豆
案例分享 Case Studies
26歲 運動美女 / 162cm 52公斤

之前反覆減重造成易胖體值
大量使用運動來維持體態,
但是很容易就變胖了感到相當苦惱
肚子一直都很大
進行兩日暴風後整個小腹平坦
以前服裝都沒辦法展示肚子
現在可以直接穿上短版上衣
自然展現馬甲線

案例分享01 雙胞胎
案例分享 Case Studies
26歲 地方媽媽 / 147cm 56公斤

因為產後肥胖造成的體質變化,
讓她不僅是有嚴重婦科問題還有尋麻疹,用過各種方法像中藥、西藥和
坊間許多的減重產品通通無效,
體驗DT計畫後成功瘦下10kg
來到纖細的44kg,並且改善了尋麻疹的問題喔!
這邊也恭喜她

案例分享02 阿賢
案例分享 Case Studies
40歲 地方爸爸 / 174cm 75公斤

因工作壓力繁忙
長年累積胃疾長期吃藥卻無法治癒感到困擾不已
使用大量排毒補充營養
14天針對胃部就已經減掉5公斤
後續深層DT計畫後,胃部問題明顯改善
排毒後三個月以來胃痛狀況改善許多
體重瘦了8公斤氣色也變好,
連同學都說他變成大學時期的體態和氣色!

案例分享03 江
案例分享 Case Studies
37歲 江小姐/152cm 48公斤

從小到大的肥胖經驗,長期賀爾蒙失調造成的嚴重痘痘肌
感到自卑不已的她 使用DT減重計畫一共三次
從原本的64公斤減到48公斤
皮膚問題改善,皮膚變得白皙明亮
背肉腰肚明顯變小
讓所有同學和同事都替她的改變驚訝不已

previous arrow
next arrow

分享文章

相關文章

99%民眾陷入「隱性飢餓」危機|當心「飢餓細胞」成為破壞健康的元兇!

你聽過飢餓細胞嗎?你是不是也很難想像,就算每餐都大魚大肉、吃飽喝足,還是有可能陷入長期營養不良!世界衛生組織將這種營養攝入不足或營養失衡稱之為「隱性飢餓」,原因來自於平時攝取的食物缺乏營養素,吃再多「空的食物」仍無法滿足身體日常許需。在台灣有99%民眾屬於「隱性飢餓」高危險群,加上環境汙染、生活壓力和長期外食諸多不良因素,體内大量「飢餓細胞」將會加速慢性疾病發生,千萬不可輕忽!

進一步瞭解 »

影片 VIDE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