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常聽到 「自律神經失調」 到底那個是什麼?
自律神經失調 ,現在似乎成了一種文明病,困擾了許多的現代人。
它的症狀無奇不有,從沒有原因的恐慌、焦慮、心跳加速、喘不過氣、四肢發冷、頭暈、頭痛、拉肚子、
四肢酸麻無力、眩暈、耳鳴、睡眠障礙,每個人的症狀差異很大。
然而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疾病,究竟是什麼樣的疾病,
哪一科的醫師才是真正看自律神經失調最專長的醫師呢?
自律神經失調 是哪裡出問題?
很多人顧名思義,覺得既然是「神經失調」,那應該是神經科醫師最擅長的吧?
其實不然。神經科醫師在門診時,面對自訴自律神經失調的病友,常常是一個頭兩個大。
因為其實造成自律神經失調的病因最常見的情形下,並不是神經系統本身的問題。
為什麼呢?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自律神經。
分成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。在身體許多的器官上,扮演協調功能的角色。
比方交感神經系統,讓瞳孔擴張、心跳加速、支氣管擴張、汗腺分泌、抑制腸蠕動;
而副交感神經系統,大致上則扮演與交感神經相反的角色。在許多的神經系統疾病,
不論是大腦的疾病,脊髓的疾病,週邊神經的疾病,都可能併發自律神經功能的缺損。
自律神經失調 該看哪一科?
很多人都搞不清楚的一個很重要的地方?
意義的自律神經功能障礙,會有明顯的客觀證據。
比方說很明顯的姿勢性低血壓,明顯的心跳次數變異,甚至於流汗功能失調,腸胃蠕動異常。
這些情形在已經確診神經系統疾病,如:腦中風、巴金森症、末梢神經病變…等這些的病患,
常有客觀數據的證實。但是在臨床上,一般人口中所謂的自律神經失調,
九成以上,不是屬於這種情形。
大多數人在壓力大,緊張、焦慮、憂鬱的時候,常出現頭痛、頭暈、頭皮發麻、眩暈、耳鳴、
眼睛乾澀、流眼淚、喉嚨不舒服、心悸、胸悶、呼吸不順、腸胃不適、消化不良、頻尿、
肢體麻木感、肩頸酸痛麻脹,這些多重系統,變異性很大的症狀。
也常常經過很多詳細的檢查,全部都得到正常的結果。
於是臨床上,有許多自律神經失調的病友,腸鏡、胃鏡、心臟的檢查、神經的檢查,
所有想得到的檢查都做了,卻得到全部正常的結果,還是找不出病因,為什麼找不出病因呢?
因為真正的病因,並不是這些檢查能夠查出來的。
最常見的病因是因為憂慮、焦慮及緊張這些心理因素,影響到身體的反應,
就是所謂的身心症。
這種情形,器官本身是沒有問題的,所有的症狀,都是來自於心理上的壓力,
所以當然所有的檢查都是正常。那這時候該怎麼辦呢?
這時候我們通常會建議,懷疑自己有自律神經失調的病友,
先請詢問常看家庭醫師或家庭醫學科醫師,做初步的評估,
如果初步評估覺得主要的原因是來自於心理的因素,請儘快尋求精神科相關專科醫師的協助。
症狀輕微的,在家醫科醫師手中也可以得到很好的照顧,
而不是在各大醫院,看了一個又一個的神經科醫師,全部得到正常的結果,還是沒有辦法解決問題。
如何調適自律神經情緒與壓力的抗衡
1.規律運動養成
我們可依照個人狀況找尋適合自己的運動(如:慢跑、健走、騎腳踏車、瑜伽等),
並且維持一星期三次,每次至少三十分鐘的運動時間。
2.保持正常作息
平時要特別維持睡眠品質的穩定,規律的作息可以維持生理時鐘的正常運作。
生理時鐘若被打亂,情緒與自律神經也容易受到影響而失衡。
3.良好生活習慣
良好的飲食習慣、均衡飲食,避免過量飲酒或是攝取過量咖啡因
(建議攝取咖啡因含量每天不超過300ppm)。
4.重視時間管理
當時間運用與安排不當,易導致挫折與壓力,久而久之就會處於疲累、提不起勁的狀態。
5.尋求紓壓管道
想防止壓力累積過多,適時地紓發壓力,找尋合適的紓壓管道,
如:郊外散心、找親友吐苦水、培養個人休閒興趣等。若因忙碌而犧牲紓壓時間,容易累積壓力,使身心狀態失衡。
6.學習放鬆技巧
簡單的放鬆技巧有助於即時紓壓,如:腹式呼吸、冥想或是肌肉放鬆法都對身心很有幫助,
可以向相關專業人士學習。
所以如果懷疑自己有自律神經失調症狀的病友,請儘快請家庭醫師或家庭醫學科醫師,
做初步的評估或轉介。請不要再為了全身上下多重系統的症狀,
奔波於各科做無止境的檢查。針對根本的原因治療,這樣才能讓這些擾人的症狀,早日獲得改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