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知道體脂肪包括「皮下脂肪」和「內臟脂肪」嗎?
當你發胖,很多女生都只重視外在看到的肉肉,
但是卻不在意身體內部可能引發更多疾病產生的「內臟脂肪」
所以今天要來簡單跟大家聊聊,體脂肪的這兩項脂肪的差異!
人體內有內臟脂肪和皮下脂肪,先不管哪個更難看,內臟脂肪的囤積卻是十分危險的。內臟脂肪超標,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病的機率,甚至提升心肌梗塞風險。怎樣知道自己的內臟脂肪是否在安全範圍內?
應該不少人認為肥胖的男性一定有囤積很多脂肪的啤酒肚,而肥胖女性的手臂跟腿一定囤積很多脂肪、很粗壯。
啤酒肚通常是因為腸的周圍累積許多脂肪,這種脂肪稱為「內臟脂肪」。另一方面,多累積在手腳,可以用手指捏出一塊脂肪的稱「皮下脂肪」。
從外表來看,內臟脂肪造成的肥胖又稱作「蘋果型肥胖」,皮下脂肪造成的肥胖則稱「洋梨型肥胖」。
由於內臟脂肪和皮下脂肪大多同時存在,無法太明確的將兩種肥胖各自分類。但是中年以上的男性,較多是累積內臟脂肪。
什麼是內臟脂肪?
內臟脂肪是人體必需的脂肪,它圍繞著人的臟器,主要存在於腹腔,少部分集中在肝臟,能儲存熱量、支撐和保護內臟。如果一個人體內的內臟脂肪過少,臟器就沒法呆在它原本的地方,嚴重危害身體健 康。不過內臟脂肪可不是越多越好,通常我們所說的肥胖指的都是皮下脂肪過多,因為這種肥胖對外形影響大,一眼就能看出來。其實,內臟脂肪一樣會囤積,人體的內臟脂肪囤積過多,危害將遠遠大於皮下脂肪的過量囤積。
醫界認為內臟脂肪是非常危險的存在。因為累積內臟脂肪會使罹患血管疾病的機率變高。
醫界會如此認為,是因為內臟脂肪不單是囤積能量使人肥胖,還會逐步釋出侵蝕身體的物質。這個物質總稱為「脂肪細胞激素(Adipo-cytokine)」。「Adipo」為脂肪,「Cytokine」指細胞間聯繫時使用的生物活性物質。
若肥胖細胞大量分泌這些物質,罹患糖尿病、高血壓、腦梗塞、心肌梗塞等疾病的風險就高。
發炎物質是造成心肌梗塞的病因
這些壞細胞激素會進一步引發全身發炎。現在醫界更認為,引起心肌梗塞的主要病因,是壞細胞激素刺激心臟血管壁發炎而造成的。
膝蓋疼痛也是壞脂肪細胞激素引起
現代人常為膝蓋疼痛所苦,幾乎都認為膝痛是因為體重的負擔所造成。實際上,到外科治療膝痛時,有時醫師也會直接建議病人減輕體重。
不過,現在醫界開始思考肥胖造成的膝痛,除了物理因素之外,還有可能和脂肪細胞等分泌出的壞脂肪細胞激素有關。
美國的梅奧診所(Mayo Clinic)曾針對超過12,785名18歲的成人進行一項調查。
腰圍多一寸 猝死多兩倍
結果顯示,即使BMI值正常,但內臟脂肪肥厚者的死亡率超過正常人的2倍以上。其中,又以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高達2.75倍。
囤積多少內臟脂肪才算危險?
內臟脂肪型肥胖者不只罹患高血壓、糖尿病和高血脂等疾病風險較高,還有可能同時罹患這三種疾病。只要同時罹患兩種以上,併發血管疾病的風險就會在相乘效果下高出好幾倍。
即使兩個人體重相同,體脂率相同,脂肪分布還是可能不同,內臟脂肪對健康的危害比皮下脂肪嚴重得多。內臟脂肪多的人,更容易罹患慢性病,當內臟脂肪增加,不管是血脂、血壓、血糖的調控都容易出問題,造成心血管疾病、第二型糖尿病、中風等罹患率大增。
內臟脂肪過高的健康風險
風險1.帶來全身血脂上升
肝臟可能把內臟脂肪轉變成膽固醇,增加血脂肪濃度,另一方面,脂肪可以透過門脈系統,讓血脂肪從肝臟傳到全身,造成血脂肪偏高,容易引心血管疾病、中風機率上升。
風險2.造成高血壓
內臟脂肪會誘發身體產生更多發炎反應,血管內因此沉積斑塊且變得狹窄,導致高血壓風險增加。
風險3.血糖調控變差
內臟脂肪另一個問題是這些脂肪會釋放出化學訊息,傾向把更多的脂肪儲存在內臟裡,容易產生「胰島素阻抗」,導致血糖調控變差,提高第二型糖尿病風險。
風險4.引發慢性病與癌症
內臟脂肪所分泌化學物質,會干擾人體荷爾蒙,與眾多慢性病有關。特別是女性內臟脂肪過高,不孕、女性癌症(乳癌、卵巢癌)、大腸癌、食道癌、胃癌、肝臟癌、膽囊癌、胰臟癌、子宮癌、卵巢癌的比例相對較高。
內臟脂肪中有項物質近年受各界矚目,那就是鹼性纖維母細胞生長因子(Fibroblast growth factor-2,簡稱FGF2,為血管新生的物質),研究證明當該物質跟另一項物質結合就能創造出新的血管,導致淋巴增生,使得癌細胞更加速轉移。
可能引發慢性病包括:粥狀動脈硬化、冠心症、腎絲球過濾率降低、脂肪肝等等
精確的內臟脂肪含量測量是進行電腦斷層掃描,再將掃描影像的內臟脂肪面積分成30個階段,用公式計算出指數。一般人可以在體檢時進行精密的儀器檢測,平常可用簡單的自我檢測抓個參考基準。
內臟脂肪自我檢測法
自我檢測法1:量腰圍
一般來說男性腰圍>90CM,女性腰圍>80CM 就要小心內臟脂肪過多的問題。
自我檢測法2:腰臀比
腰臀比指的是腰圍與臀圍的比值。利用腰圍÷臀圍,若男性腰臀比例>0.9,女性>0.8,也是內臟脂肪的高危險群。
自我檢測法3:體組成分析儀
有些體脂測量儀也有測量內臟脂肪的功能,建議選擇手拉式會比只有雙腳站立測量的儀器較為準確,可以做為基本參考。或是到運動中心、醫院利用高階的體重機(如index)測量身體組成分析,能進一步得知內臟脂肪比例。
內臟脂肪的標準值
內臟脂肪數值建議保持在10以下。彰濱秀傳醫院體重控制中心主任林建華醫師建議,男女正常的內臟脂肪數值分別為4-6和 2-4。若數值在10-14為內臟脂肪偏高,可能有脂肪肝的問題;而超過15以上則為過高,需要就醫檢查。
有些人外觀看起來不胖,體重與BMI(身體質量指數)也沒有超標,也可能有內臟脂肪過高問題,這種族群被稱為「偷肥族」,指的就是外瘦內肥的族群。原意是Thin on the Outside, Fat on the Inside」,取「Thin Outside Fat Inside」的字首TOFI,發音與含義都與「偷肥」相近。
這類人通常不愛大吃大喝,但可能愛吃甜食或消夜,不愛運動,是久坐族。他們皮下脂肪不厚,但身體代謝脂肪的能力不佳,只是外表看起來瘦而已,體檢的時候就會發現內臟脂肪問題,可能有脂肪肝、三酸甘油脂與膽固醇明顯升高。
偷肥族可能因為外在不易察覺內臟脂肪過高而失去警覺,,反而是更需要注意身體健康的族群。
做減重管理當中要瞭解到身體基礎組成有哪些?
1. 標準體重範圍
目前世界衛生組織 WHO 計算標準體重的方法,計算的公式如下。
男性:( 身高 (cm) -80 ) × 70% = 標準體重女性:( 身高 (cm) -70 ) × 60% = 標準體重
若範圍值落在正負 10% 內,為正常體重;若範圍值落在 10%~ 20% 體重為過重或過輕;若範圍值落在正負 20% 以上則體重為肥胖或體重不足。
2. 身體質量指數(BMI值)
英文為 Body Mass Index,即身高及體重的比率,這是以營養學中依照每個人身高、體型和體重不同,所以採用身體質量指數來測量的方式,計算的公式如下。
體重指數BMI=體重 (kg)/身高平方(m)²
當一個人的 BMI 指數介在 18.5 和 24 的範圍內的時候屬於正常;BMI 小於 18.5 時,是體重過輕;數值介在 24 至 27 時是體重過重;數值介在 27~30 和 30~35,分別為輕度和中度肥胖;BMI 超過 35 以上則為重度肥胖。而未滿 18 歲、運動員、進行重量訓練者、懷孕或者哺乳中的婦女、身體虛弱或者久坐不動的老人不適合用 BMI 值來衡量健康標準,例如:健身者的體重中有高比例的肌肉,他的 BMI 可能會超過 30。
幫你快速計算自己的體重是否標準 https://tools.heho.com.tw/bmi/
3. 體脂肪
是人體脂肪和體重的百分比,正常的人體中約有 1/4 是由皮下及內臟脂肪組成,負責維持器官穩定及保護內臟等功能。
一般而言成年男性體脂肪率超過 25%,成年女性超過 30% 就是肥胖
而男性體脂率介於 15~25%,女性體脂率介在 20%~30% 則為正常值,確切的數據會因為年齡有所差別,年齡愈大體脂率通常會越高。 有些人的體重在標準範圍內,但還有微胖感,就是體脂肪過高。此外,有些人不了解血脂肪值和體脂肪率的差異,血脂肪值是指血液中的三酸甘油脂含量,要透過抽血檢驗才能得到報告。
4. 內臟脂肪
體脂肪分為皮下脂肪和內臟脂肪,而內臟脂肪是指環繞在腹腔及腸胃周圍的脂肪,負責保護、支撐和固定內臟。若內臟脂肪超標和高血壓 、糖尿病、高血脂症、動脈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有很大的關係。 而男女正常的內臟脂肪數值分別為 4~6 和 2~4。若數值在 10~14 為肥胖,可能有脂肪肝的問題;而超過 15 以上則為危險,需趕快減肥及就醫。
5. 基礎代謝率(BMR)
指人體在清醒而極度安靜情況下,例如:靜臥的狀態,不受精神緊張,肌肉活動,食物和環境溫度等因素影響時,所消耗的最低熱量,基礎代謝率會隨著年紀增加或體重減輕而降低,會隨著肌肉量增加而上升。
幫你快速計算每日總熱量消耗 (TDEE) https://tools.heho.com.tw/bmr/
6. 肌肉量
肌肉量會顯現出一個人是否健康,因為肌肉會消耗熱量,所以肌肉量多的話,基礎代謝率也越高,越不容易發胖。若減肥者不是減掉肥肉,而是減掉了肌肉,則會使基礎代謝率變低,容易復胖。此外,肌肉的多寡也與老化有關,所以肌肉量少的人會比較容易老化。
7. 身體年齡
又稱為代謝年齡,生理年齡,臟器年齡等。這是以上述各項數值估算人體生理實際的年齡,可以體現一個人的健康程度,有些年紀很輕卻看起來很老,或是年紀大卻看起來年輕,與身體年齡有關係。
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身體組成,還有內臟脂肪,現在教練有一個新的活動!!
歡迎大家可以直接加入我的Line@,就可以免費檢測一次inBody檢測(限大台北地區,市價400元)
參考資料:秀傳醫院、HEHO